驻夏威夷第25步兵师指挥官杰伊·巴塞洛缪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指出,美军在远程侦察与远程精确打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而俄军使用的“见证者”系列无人机——以及其衍生的“天竺葵”型号——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引发美军对自身作战思路的重新审视。
一方面,美国承认在某些低成本、可批量生产的攻击性无人系统上落后;另一方面,美方也在积极与印太盟友推进联合研发,试图缩短差距。这款让美军不得不参考他国设计思路的无人装备,具有怎样的战略价值?美军能否真正反超?这场技术竞赛又会如何改变区域安全格局?
回顾乌克兰战场,2024年4月俄军发动了当年规模最大的自杀式无人机攻势。数百架被称为“伊朗小摩托”的“天竺葵”无人机直扑哈尔科夫方向,造成包括兹米约夫热电厂在内的关键设施被毁,主变压器发生爆炸。随后,十月又有多处目标被击中,导致乌境内多座火力发电站受损,哈尔科夫等地实施电力管制,大量居民被迫撤离。这些实战效果,让“见证者”及其衍生型号在俄军夜间突袭行动中成为重要力量。
展开剩余80%俄军把“天竺葵”与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形成多层打击链条,再配合“非洲菊”诱饵无人机干扰防空雷达,构成协同打击体系,使防御方长时间处于高压之下。从性能看,“天竺葵-2”速度可达每小时约115英里(约185公里/小时),携带近90磅(约40公斤)高爆战斗部,经过俄方升级后稳定性和破坏力都有所提升。乌方披露的“天竺葵-3”又换装喷气动力,穿透力与抗干扰能力提高,同时保留了大规模生产与投放的节奏。按不同配置,该类无人机航程可达上百到近千英里,足以对中远程防空体系造成压制,这种纵深打击能力尤其符合印太地区一些国家对远程打击力量的需求。
正因乌克兰战场的实战检验,美军高层开始反思自身体系的薄弱点。巴塞洛缪少将指出,像“见证者”这样成本低、结构简单、能快速部署的系统,正是美军与亚太盟友急需补上的能力。为此,第25步兵师已开始筹建专门的发射效应连,士兵们也在自主组装一次性固定翼攻击无人机,进行实操演练,以便形成与现有发射效应排并行的打击单元。尽管如此,航程和海量生产能力仍是亟待攻克的问题。
美军并非完全没有高端无人机储备。以MQ-9“死神”为例,其续航能力非常强,但单价高昂且用途偏向长时情报监视,不适合承担像“天竺葵”那样的饱和式消耗性打击任务。今年年初,五角大楼测试场出现了一款模仿“见证者”设计理念的美制无人机原型,但尚未进入实战部署,反映出美国在快速把原型转化为可用于战场的“量产消耗品”上仍面临挑战。
一个根本性难题是,美国本土缺乏长期高强度的实战环境,难以像乌克兰那样通过持续战斗快速获取反馈、改进和迭代系统。这使得“学习—改进—迭代”的周期被拉长。为此,美军正推动一线人员与国防工业深度联动,让作战一线参与无人机的设计、维护与改装,缩短从战场教训到技术更新的时间。此外,发展反无人机防御系统与电子对抗能力也被列为优先项目——掌握防御同类武器的手段,是有效运用这类系统的前提。
在印太方向,美国已开始寻求与盟友“共研共享”的合作模式,虽未公开具体名单,但从部署与合作历史看,日本、澳大利亚很可能成为重要伙伴。这些国家曾参与过无人侦察平台的联合试验,也同样面临提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压力。美国希望通过技术互通和联合开发分担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化,最终在西太平洋构建一张“分布式无人机威慑网络”。
这一动向引起了中国的高度关注。中国在低成本、长航程、可量产无人系统方面已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与技术积累,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推出的多种平台体现了这一能力。官方方面则持续强调防御性国防政策与严格的武器出口管理原则,强调不参与军备竞赛、不向非国家行为体出售武器。中国的这种“技术实力与立场审慎并重”的策略,使其在无人作战领域既占据技术优势,也拥有道义话语权。
总的来看,这场围绕无人系统的技术竞争,反映出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昂贵精密的单件武器不再能独自主宰战场,而低成本、可大量消耗、具备智能协同能力的“消耗型智能装备”正在成为能改变战局的新变量。谁能真正掌握“低成本、高效率、强协同”的作战本质,谁就更可能在未来的无人作战博弈中占得先机。对各方而言,发展这类能力既带来威慑与防御的必要性,也要求在技术、伦理与地区稳定之间寻求平衡。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