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捡秋”这个词最近很火,散步时,随手捡一片好看的落叶,回家做成书签或冰箱贴,用一抹秋意装点生活。捡拾秋天自然凋落之物的行为,正成为备受关注的户外体验。
社交平台上,“捡秋”相关话题浏览量破亿,各类教程层出不穷。“捡秋”的魅力,在于低成本与过程中的松弛治愈。但是落到现实,却频频“变形”:大量游客涌入秦岭,攀折枝干、敲打果树;一些农户种植的作物被破坏性采摘;不少景点垃圾遍布。环保部门不得不出面呼吁“请适度采集”。
采集这件事,其实深植于人的本能。云南人进山采菌子,东北人林间捡松塔,沿海人赶海拾贝……“捡秋”一词,本也源于农民拾取遗落的作物,让颗粒归仓的农耕传统。但区别在于,为生活而捡,是珍惜;为欲望而“薅”,是掠夺。一旦陷入“必须出片”“不可白来”的功利逻辑里,过量采摘,不仅影响植物自然繁衍,也可能减少野生动物食粮,累积起来便是生态的重负。
有人戏称这类行为来自“城巴佬”:手提竹篮,钻进山野,虽则向往自然,内心却与真实乡土脱了节。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有些人分不清高粱和玉米,更没意识到一些行为造成的生态代价与农民损失。他们怀念的,更多是一种被美化的“田园想象”:以捡拾为生的纯粹感、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朴素的人与自然关系。无论是“捡秋”、登高、露营还是徒步,都可看作是都市人对抗压力与孤独的一种“情感代餐”。正因如此,系统正规的自然教育才显得尤为迫切。
抛开那些纯为牟利组织的“捡秋团”,“捡秋”的愿景,其实可以发展为有深度的文化体验。一些地方开设了有指导的“秋日体验”,在捡拾中学习自然知识;有的农户开放采摘活动,既分担农忙压力,也让游客有所收获;还有网友发起“反向捡秋”,进山不采叶,而是捡垃圾,让行动真正回馈自然。这些独具匠心的实践,顺应着秋日节奏,也与自然达成了一种深远的默契。
“捡秋”的流行,本质上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给自己找的一个情感联结。但是,野外并不是虚拟的桃花源,它是实实在在的土地,既承载着文明的来路,也关系着未来的可能。下次面对一颗板栗、一片枫叶、一根树枝,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究竟喜欢它什么?它本该属于哪里?把春华秋实还给四季轮转,让秋天成为可持续的生活美学。我们可以捡起记忆与感悟,而不必带走枝头那一抹颜色。
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