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 实习生 王含君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登上热搜,称其“预制菜还卖得贵”。罗永浩的吐槽,一下子激发了无数消费者“苦预制菜久矣”的情绪。
记者注意到,2023年起,线上、线下不少餐饮品牌纷纷打出“绝无预制菜”的招牌。然而,在网上关于“无预制菜的店全是预制菜”一类的吐槽、投诉屡见不鲜。还有消费者发现,厨房里没有了灶台和烟火气,取而代之的是微波炉,美食烹饪的“锅气”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因为如今不少餐厅,实际上连锅都没有了。
对此,记者走访了成都商圈的线下餐馆,以及对部分宣称“拒绝预制菜”的餐饮加盟品牌进行调查。
记者现场探访
现场
探访
大部分线下门店
主动明厨亮灶现场制作
9月12日上午11点30分,记者来到成都春熙路商圈,在两家大型商场的美食广场进行现场走访。
记者看到,两个美食广场内分别有近20个餐饮商家,有门店也有档口,品类基本以面条米线、火锅冒菜以及现炒中式快餐为主。
根据市场监管的一些要求,成都商圈的不少商家主动选择了明厨亮灶,选择直接在食客面前或隔着透明玻璃制作烹饪。但走访发现,也有部分餐馆,将厨房或部分操作环节移到后面的操作间,并用门帘挡住,消费者无法从外面看到烹饪过程。
临近午餐时间,门店和档口陆续迎来用餐客人,室内升起烹煮食物的袅袅热气。记者在某连锁中式餐饮品牌门口,可看到厨师在厨房掂锅炒菜,炒制过后,将菜品倒入大盘中,再由服务员端到餐台供食客自助选用。但观察了一家连锁日料店,记者并未在亮出的操作间看到锅和灶台,仅有两台微波炉,一名员工正在使用它加热食物,旁边坐着一些等待吃饭的食客。
记者也采访了食客小君(化名),小君介绍,自己在附近上班,中午通常会在外吃简餐。关于预制菜争议,她表示:“之前就餐遇到过直接用微波炉加热就出餐的馆子,后面再也没去过了。虽然知道现在很多门店会使用预制产品,但谁都想吃现炒的,听说商场里边根本不让用火,我只能选择我能看到厨房灶台的馆子。”
食客
吐槽
号称无预制菜
餐馆却全是“预制菜”
有网友认为,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核心在于戳中了餐饮行业的“灰色地带”——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现行法律法规仅“鼓励”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并没有“强制要求”。消费者愿意为“烟火气”支付品牌溢价,却无法接受“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还让我蒙在鼓里”。
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不少网友晒出图片,曝光声称“绝无预制菜”的商家。这些商家的厨房并没有锅灶和厨具,取而代之的是微波炉和一次性外卖餐盒。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外卖骑手反映,自己在成都一家宣称“绝无预制菜”的餐馆取餐时,看到全是预制菜,“所谓的厨房,没锅没火,更没有什么大厨和墩子,老板就雇一个人,工作就是把批发来的冷冻冷藏包装的预制菜,直接把料理包倒进一次性餐盒里面,然后加热一下,搭上几片新鲜的菜叶子。”
还有消费者投诉,9月4日在外卖平台买了一份烤鱼,“商家明确在首页和详情页写着现做菜品,发过来的却绝对是预制菜。卖预制菜可以,但别写是现做的,这分明就是欺诈消费者,这种现象感觉都见怪不怪了,也没人管。”
网友投诉现做烤鱼实为预制(图据黑猫投诉)
记者
调查
“绝无预制菜”餐饮品牌
配发料理包
根据网友爆料,一家名为某湘味主打“绝无预制菜”的餐饮门店,“实际上全是预制菜,店里只有几个微波炉”。于是,记者以加盟者身份,拨打了该品牌的加盟热线。
网友发帖吐槽“某湘味”餐饮品牌(图据社交媒体)
该品牌工作人员介绍,其总部位于上海。“70%的菜品我们提供料理包,你自己买食材,按标准化下锅爆炒就行了。30%的复杂菜品,比如梅菜扣肉,我们会发成品包,加热一下就行了。”
此外,记者了解到湖北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一款主打“拒绝预制菜”的“云南某牛肉饭”,实际也完全用预制产品制作。工作人员电话中表示,“公司会为加盟商铺提供酱料包和成品菜,操作简单出餐快,仅需20秒左右,2人可以轻松出餐200单以上。牛肉和鸡肉均为生料,需现场烫熟,配菜、酱料都是成品包,简单加热即可。一份餐品成本约6—7元,毛利率达50%。”
专业
人士
有“锅气”
并不代表没有使用预制菜
成都食饮行业人士陈先生曾担任《舌尖中国》顾问,此次热点他也在关注。他表示,西贝的预制菜风波,已经在成都餐饮界成为热议的话题。根据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且需加热/熟制后食用,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但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法律上的预制菜,与从中央厨房预调制作、加工好产品之间,界限并不明确,这就是争议的焦点。但是,消费者想要的是现炒,是在现场切配、码料、烹饪,应该是从热气腾腾有锅气的锅里盛出来才对。但现在标准化快节奏,很多餐饮门店讲究效率和翻台率,就牺牲了消费者说的这种‘锅气’”。他谈到,哪怕是坚称不用预制菜的品牌,实际上,也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业内大家都心知肚明。
陈先生坦言,“锅气”并不能成为鉴别菜品是否使用预制菜的指标,即便某些现场爆炒的餐厅,也并非完全不使用预制产品。“为了满足食客现在所追求的‘锅气’,同样也是用预制菜加热,然后在锅里翻炒一下,重新加一点葱花、香菜,让顾客看着感觉这个菜是现场制作的。”
律师
说法
商家宣称现做实为预制
涉嫌虚假宣传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小明律师表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若相关餐饮店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消费者,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若餐饮店铺使用了预制菜却宣称为“现做菜”则涉嫌构成虚假宣传,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封面新闻】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